Cointime

扫码下载App
iOS & Android

HashKey集团COO翁晓奇:获香港首批零售虚拟资产交易所牌照,加密货币或迎来合规元年

香港Web3风起时。

8月3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向加密货币交易所「HashKey Exchange」颁发了首块加密货币零售交易牌照,为全球加密货币合规化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时间回到2018年左右,主流叙事还停留在各国对加密货币展开了密切关注和大力监管。那时一些已经在日本等地完成注册登记的交易所可能还想不到,五年之后,行业巨头仍然在合规化上苦苦挣扎。如今,数字资产行业曾经备受瞩目的交易所FTX、加密基金三箭资本、加密金融项目Terra都以戏剧性的方式陨落。从狂热繁荣到满目疮痍,从长远来看也不过是冰山一角。从繁荣到挑战,数字资产行业仍面临着不确定性。比特币的强劲表现证明了其长期价值,决定了行业的未来发展。当行业已经站在蛮荒与合规生存的临界点,眼前可能尽是迷雾,但平原也许就在脚下。

今年美国针对加密行业的一系列执法行动,使得加密交易合法化的迫切情绪再次蔓延。毫无疑问的是,现实世界的立法总是在努力追逐新兴科技在数字世界编织的“日不落”版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逐,一个微观时间点上的差异,都可能会是历史性的。

事实上,在乱象丛生的野蛮扩张中走向合法化的新兴技术远不止加密货币,但其去中心化和跨境特性和技术理解门槛却俨然像是为了“屏蔽监管而生”,应用测试也变得极其困难。作为金融与科技的宠儿,Web3原生的智慧、诱惑与风险像利箭一样高过互联网的城墙,也让各国在艰难探索中态度犹疑。

其中,交易所作为产业链源头及市场的关键参与者,其合法级规范历程尤为艰难。前有FTX爆雷,今年六月初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又对全球巨头Binance、美国最大的加密交易所Coinbase发起了诉讼——交易所的安全漏洞或恶意操作导致用户资产损失的案例频有发生,让整个行业蒙上阴影。尽管阵痛千回百转,但来自全球用户每天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资产在这些平台上流动,足以扭成一股强大的潮汐力,倒逼各国监管机构发力与“竞争”。

在SEC和CFTC(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的监管权力争夺中,美国将“加密货币的定义”这一基本问题如惊堂木一般重重地拍在整个业态的头顶。没有一家交易所不想合法化,但在美国市场,合法化变得越来越昂贵和耗时,加之诉讼风险,令新玩家望而却步。

同一时间,英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其他主要金融市场开始不动声色地从美国的严肃监管中受益。比起质问,他们选择看到积极友好和开放的一面,致力于通过加速合规化进程来引领加密货币行业结构性的变革,从而延展自身金融优势,占据未来Web3时代的核心话语权。

6月1日,香港开始执行虚拟资产新政,为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设立了全新的发牌制度,并在设立了严格门槛。此举也被全球Web3领域看作是“2023年最明确的政策利好”。此前,SFC采取的则是“自愿发牌”制度,从事非证券型代币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不需要持牌,但这一制度无法覆盖到散户及以非证券型代币为主要交易对象的市场。

两个月后,香港率先完成了首批牌照升级的批复,再次为吸引全球投资者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此,36氪专访了HashKey Group COO翁晓奇,从加密货币行业现状、持牌意义、香港在Web3领域的战略布局等角度给出理解与启发。 

36氪:首先恭喜HashKey,您有想过会在这个八月初这个节点顺利升级牌照吗?

翁晓奇:谢谢,对此我们基本上也有预期,因为我们从6月1日新政策落地的第一时间就提交了申请,中间也一直和SFC保持沟通。牌照的获得虽然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但也有很多机缘巧合在里面。 

36氪:HashKey其实很早就在为牌照做准备了,是听到了政策的风声还是基于对市场的判断?

翁晓奇:是的,为申请香港牌照做准备是2019年,直到2022年底才拿到1、7号牌(针对专业投资者的经营许可)。其实这一轮还是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其他平台同期在申请的,只不过中间因为遇到很多状况,走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很多企业都撤出了。早期确实很煎熬,投入了很多资源和努力,存在拿不到牌导致没法经营的可能,甚至整个业态都不可持续,也有可能拿到牌了但发现市场不够大。一个行业的蛮荒时期总是有理不清的危机意识和种种顾虑。不过,现在回过头来还是要感谢团队对于长期性事物发展的把握,肖风博士(HashKey Group董事长)也是一个非常有战略定力的人,他首先意识到香港一定是亚洲加密货币市场的未来高地。 

36氪:当时的心态变化是什么样的?

翁晓奇:最困难的就是2022年底牌照下来之前。当时,尤其是集团旗下的业务都纷纷成长起来了,像HashKey Capital在整个风投业内也是非常受人尊重的,另外集团旗下还有HashQuark等业务,在staking(质押)板块处于靠前位置,这些业务都在给予交易所板块全力支持。期间确实有很多心酸曲折,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交易所获批正式经营之后,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整个集团的航空母舰,通过这个中坚业务的成长来带动更多业务的发展。

36氪:本次SFC的主要审查点主要在于哪些方面?

翁晓奇:SFC主要关注两个方面:首先是技术层面是否能够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其次是对用户的保障措施是否充分,同时也关注公司内部管理结构是否有效,以及整体风险控制能力。整体而言,SFC在履行职责时十分严谨,我们的材料和信息提报过程也非常高效。 

36氪:从持牌的角度来讲,零售交易所相比To B业务来说,最大的区别和门槛是什么?

翁晓奇:加密行业有句名言叫做“得散户者得天下”,在加密行业真正走向主流之前,零售业务可以说是市场上绝大部分交易所的基本盘。相比机构客户,个人投资者对于产品体验和资金安全有更深度的需求。我们投入巨额资源打磨交易系统,就是为了提供更加接近Web3成熟互联网产品的良好体验。市场也会很快看到我们的零售产品,欢迎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者前来感受。另一方面,零售业务运营会对个人用户的资金来源有更具体的要求,提出一定门槛。我们采取白名单策略,在用户出入金过程中加强反洗钱审查,确保用户资金安全干净,防止平台成为洗钱场所。

36氪:在策略上具体是怎么实现的?

翁晓奇:例如,平台支持16个国家地区的银行账户进行用户身份验证(KYC),并进行传统银行级别的审查。我们也会根据用户的交易类型和风险偏好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用户属性分类来限制其可交易的资产类型。所以我们在用户本身的属性分类上做了很多工作,监管也对于这一块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其次,考虑到加密货币是一个相对风险偏高的品类,过去也产生了很多行业风险,我们会有一系列具体措施来确保用户是在充分了解了风险和收益之后才能进行交易。其他交易所还会有一些风险更高的新资产和交易业务,像合约杠杆这些,我们都还不涉及。

36氪:虚拟资产交易所和银行合作起来困难吗?

翁晓奇:在过去,整个行业和银行合作都一直是一个难点。而HashKey作为持牌机构,天然与银行在业态属性上会有更强的信任基础,因此法币通道也成为了持牌交易所的独特优势,这是非持牌平台所不具备的。目前我们已经和包括香港发钞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合作,例如ZA Bank,并且未来会持续在银行合作上发力,持续完善法币通道。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现在很多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都在尝试开展自己的虚拟资产业务,也在申请牌照。

36氪:所以会有一部分新用户看到交易合法了,就想来试一试,这一部分用户可能也根本不知道加密货币是什么,反而是在交易过程中才完成的市场教育?

翁晓奇:对,整个市场的构成是这样的,现在大部分的用户还还是处于小白阶段,这类用户在持牌交易所上获得的教育与保护会最多。经验比较丰富的用户可能会倾向于高风险收益资产的交易产品,所以最终会是两个类别的用户。我们的目标人群其实就是这一类对加密货币不太了解的新用户,因为我们的基因和技术侧重也是在于资产的安全性。 

36氪: 保护资产安全方面,HashKey有哪些优势?

翁晓奇:我们这次上线和整个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把资产的安全性提高到了军事级别,使用了核弹密码级别的安全措施来保护冷钱包。另外监管对我们的要求是把冷热钱包分离,所以用户的钱98%是放在冷钱包的,2%在热钱包,这其实会增加很多在操作上的麻烦和技术要求,但对于用户来说更加安全。

大部分资产存放在冷钱包中大大降低了遭受大规模损失的风险。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例如热钱包遭受攻击并被盗,我们投保的保险公司将会对损失进行补偿。目前的赔付政策是冷钱包损失50%赔付,热钱包损失100%赔付。这样多重保障的措施下,类似FTX挪用事件的情况在我们的流程中几乎不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将资产安全性置于首位,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目前,我们接受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审计,有效保证平台安全性,没有任何人能够擅自挪用资产。同时,平台已经与保险经纪公司合作,对平台资产进行承保。过去行业中,很少有保险公司为虚拟资产交易所承保的先例。HashKey Exchange因为香港的合规持牌,打破了行业过去的一些空白,将四大独立审计和传统保险引入虚拟资产领域,持续履行投资者保护承诺。

36氪:SFC的审查标准对资产产品的风险上限有要求吗?

翁晓奇:SFC没有提出具体的数字上限,但他们特别强调了几个方面的风险,用户的适当性,以及限制了只能给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交易产品跟资产。比如专业投资者(PI),他们能够接触到除了比特币和以太坊之外的头部资产,风险敞口就相对会大一些。风险分布上比较高的资产种类,SFC会定期巡查,所以立场都是偏向投资者保护的。可以说香港的监管是站在行业过去的血泪史上积累起来的,从Mt.Gox钱包被盗,到FTX操作挪用,SFC从这些方面都考虑到了相应的运营标准和动作规范,并且也对我们提出了要求。

36氪:加密交易所可能只有大概十年左右的发展史,一直都是蛮荒生长的状态,合规化现在成为了新的赛道,也是个洗牌节点,这种情况下曾经的先发优势可能会被打破吗?

翁晓奇:在早期,市场竞争激烈,野蛮生长是主流。现在市场进入了合规化时代,就需要为了这些历史原因而买单。对于市场上的非合规所而言,秋后清算的代价究竟会有多大,现在还不清楚。美国的监管标准一直比较模糊,因为它沿用了期货商品的法律,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生式监管,每家交易所都在根据自己的特点去解释和选择偏好,起初可能存在默许态度,但标准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相比之下,香港采用原生式监管,从一开始就明确问题和标准,规定资产存储和评估方式,明确交易所应该做和不能做的事项。

所以说,先发交易所和后发交易所都有各自的优势。在过去的两年里,监管发展较为分散,只有中国、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几个大国出台了明确的法律或制度。然而,今年情况有所改变,一些欧洲国家,甚至包括尼日利亚、南非、马来西亚和土耳其等过去持中间立场的国家也开始打击非合规交易所的运营。从未来几年看,对非合规交易所的打击将形成挤出效应。我们看到几个头部交易所都宣布了要做全面合规转型,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从合规化的过程来说,我们反而是有先发优势的,我们从系统到运营方式,在合规赛道都是领先的。

36氪:说到合规先发优势,香港也是率先完成了合规化的落地,比其他金融中心都要早,您认为香港与加密货币行业有哪些契合之处?

翁晓奇:香港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其实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发表过对于加密货币不太友好的态度,但香港是从来没有。不过也是从去年开始,香港政府才意识到得用行动表达,所以就开始发布一系列的政策。首先,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背靠大陆,可以吸引到很多技术人才。加密货币作为一个高度尖端的行业,全球范围内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极大,而香港由于与中国大陆的紧密联系,成为了吸引这些人才的重要地区,包括交易所赛道等,源头都是中国大陆,所以人才集中度很高,而且也在逐步输出。

其次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所以在金融业态内的包容度高,监管条例清晰明朗。传统金融行业的历史底蕴为加密货币的监管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很多金融管理方法与其他行业同质,例如我们对用户的风险控制和评级,都借鉴了证券行业的经验。在用户身份认证方面,也借鉴了银行行业的传统。此外,我们的资产安全得到了保险行业的参与和支持。香港在金融客户方面也拥有优势。例如,在美国推出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之前,香港的许多机构未来也将发行ETF,这为我们将这些机构迅速转化为我们的客户、积累更多的势能提供了机会。

36氪:那么反过来说,Web3或者加密货币对于香港的未来发展意味着什么呢?

翁晓奇:近年来,香港在经济转型上面临巨大压力。传统金融行业相对稳定,但也受到国际环境变化和资本流出的影响,港股市场一直处于压力之下。因此,香港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能够代表未来的领域。由于香港没有制造业,科技和金融成为新增长点的关键。在未来十年内,可能有两个明确的增长方向,即Web3和AI。因此,这是香港必须抓住的历史性选择。通过积极发展Web3和AI领域,香港可以在经济转型中找到新的机遇和增长动力。 

36氪:说到Web3和AI,从资本的角度很多人认为这二者是竞争关系,有人说Web3已经成了AI的牺牲品,想请问您对这两种技术趋势的看法。

翁晓奇:这两者并不冲突,也不是泾渭分明的。Web3强调的是生产关系的变化,AI是让整个人类生产力实现提高,所以把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结合在一起,才会对未来社会社会有巨大的影响。比如Web3场景里大家能想到的就是元宇宙,过去元宇宙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也在于此,很多厂商搭建的所谓元宇宙都是很空洞的,但这一切都可以用AI填补。同样,AI生成的内容需要一个载体,在未来去中心化的全球连接的世界中,这些内容能够更好地被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更加紧密的交互和连接。

以我们交易所业务为例,用户现在理解crypto还是有很大的门槛,我们现在也会通过AI去加速用户理解,简化他们投资决策的思考过程。另外,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比特币定价的本质是其背后的能源与芯片(ASIC)价格,这也是AI发展的物理基础,所以数字货币和Web3的发展对AI也会有积极影响。

36氪:大众现在还存在哪些误区?

翁晓奇:首先对于加密货币,许多人将其与赌博、诈骗等负面印象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过去非合规交易中存在许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以及吸引客户的拉盘操纵市场等行为,导致很多人遭受损失。早期监管机构希望去制止类似现象,短时间内技术认知有限,最后就演变成了我们能看到的很多官方报道,只是在提示风险而不提市场价值,以至于每当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货币出现价格波动,媒体往往只是强调风险,而不提及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我们都知道crypto一直在被人利用,因为crypto本身就是一个技术迭代,从P2P到跨境支付到crypto,诈骗一直在社会上客观存在,只不过在不停地更换载体和形式,crypto仅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

所以,持牌交易所本身就应该承担对教育用户和保护用户的职责。另外,针对中国大陆用户,我们严令禁止任何展业活动,不会面向大陆散户进行推广。

36氪:和HashKey同期,OSL也宣布了持牌,怎么看待早期竞争?

翁晓奇:在很多主流的加密货币市场,往往会形成一个类似“绝代双骄”或“三足鼎立”的局面,每个主要市场都会有一家或几家头部交易所,就像美国有Coinbase,韩国有Upbit和Bithumb等,香港也将有自己的头部交易所。我们的目标是成为香港的头部交易所,同时尊重竞争。各家交易所根据自身特点和侧重的用户群体,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内进行竞争。从HashKey的特点出发,目前我们的C端反应速度还是最快的,我们的App已经在做上线前的最终测试了。从团队基因来讲,我们凭借先发优势和更深的人才储备,目前看来在“Web3能力”和“金融能力”之间找到了更好的融合和平衡。

在香港,其他正在申请牌照的交易所也在密切关注我们。根据行业伙伴的反馈,有不少在申牌的机构目前采取的经营策略是小规模地投入,想看看HashKey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再决定是否大举入局。HashKey的成败某种程度上会影响香港整个市场、整个产业的终局。

36氪:接下来,对于B端和C端的投入比重有没有考虑?

翁晓奇:零售交易的特点在于数量庞大、交易意愿和时间分散,能够均衡地分布在盘面上。相比之下,机构交易具有单次成交量大的特点,但交易较为不平滑。对于我们来说,考虑到不同角色的构成至关重要。如果只有机构而缺少散户,我们将会失去一个重要支持,因此我们选择在获得零售牌照后才正式开始大力推广业务。考虑到零售和机构交易者的不同特点,我们将确保在经营过程中兼顾这两类用户。通过零售牌照的获得,我们能够吸引大量散户交易者,使得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和稳定。同时,与机构交易者的合作也将为我们的交易所带来更大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36氪:短期内增长预估方面呢?

翁晓奇:HashKey运气好的点可能就在于正好赶上了熊市埋头做事,牛市收成。现在一切都准备好了,等待牛市到来。我们的目标是不断壮大用户群体,到2023年底能够拥有50-100万注册用户,到2025年左右,我们期望的用户数能够超过1000万,在合规赛道内跻身全球前列。 

本文由「刘雨洁」原创出品

评论

所有评论

推荐阅读

  • 7月4日晚间要闻速递

    1. BTC跌破57000美元

  • QED Protocol在比特币上推出zk-native执行层,获得600万美元融资

    总部位于香港的zk-native执行层QED Protocol获得了600万美元的融资,由Blockchain Capital领投。该公司计划利用这笔资金扩大业务和开发工作。QED由Carter Feldman创立,是比特币的本地执行层,旨在解决Web3开发的挑战。其平台旨在为开发人员和用户提供支持,支持从DeFi到NFT等应用程序。此外,通过使用快速递归零知识证明和PARTH状态模型的突破性架构,它可以完全避开传统的安全和可扩展性的权衡,从而实现超大规模的Web3应用程序,如订单簿交易所,以及Web2规模的应用程序和游戏。该公司已经筹集了超过1000万美元,今年早些时候还获得了325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由Arrington Capital领投,包括Starkware、Draper Dragon、Blockchain Builders Fund、UTXO、Lbank Labs、Paper Ventures、Valhalla Capital、Edessa Capital和Anagram Ltd等其他知名投资者。

  • Web3梦幻like回合制MMO Swords & Dungeons完成500万美元融资,Mirana、OKX Ventures等参投

    ​Web3多链MMORPG Swords & Dungeons宣布完成500万美元融资,本轮融资由Mirana Ventures、启明创投、OKX Ventures、Y2Z Ventures、经纬创投、Folius Ventures、Mask Network、SNZ Capital、Arkstream Capital、云九资本、Primal Capital、Welight Capital和Bas1s Ventures等多家投资机构参投。 此外,Swords & Dungeons将于7月19日结束其第二次游戏内测,内测期间,将向社区投放500万GOLD代币作为测试激励,并将所有测试期间的玩家充值金额以代币IDO份额、NFT折扣或全额USDT等多种形式返还给早期玩家。

  • 链游Swords & Dungeons 完成 500 万美元融资

    Web3 多链 MMORPG Swords & Dungeons 宣布完成 500 万美元融资,本轮融资由 Mirana Ventures、启明创投、OKX Ventures、Y2Z Ventures、经纬创投、Folius Ventures、Mask Network、SNZ Capital、Arkstream Capital、云九资本、Primal Capital、Welight Capital 和 Bas1s Ventures 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共同参投。

  • 彭博社:Mt.Gox、政府、矿工抛压致比特币下跌,而美联储潜在政策转变将逆转市场情绪

    7月4日消息,对于新一轮市场下跌,对冲基金Digital Asset Capital Management联合创始人Richard Galvin表示:“一个因素是,一个更强大的民主党候选人可能取代拜登,而他可能不支持加密货币。短期来看,比特币疲软的一个更大原因是来自Mt.Gox的抛压,以及政府地址的出售行为。”此外,CryptoIsMacroNow的作者NoelleAcheson指出:“比特币继续与矿工的抛售压力作斗争。”不过,如果美国疲弱的经济数据刺激人们押注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那么加密货币市场的情绪可能会迅速转变,而以太坊现货ETF获批上市也可能提振市场情绪。对美国政治发展的解读也可能发生变化。Bitwise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MattHougan认为,民主党候选人的潜在更替“更有可能在一个更佳位置解决加密问题”。他表示,过去一年,政府对数字资产的态度总体上有所改善。

  • 分析师:BTC跌破60,000美元阻力线意义重大

    澳大利亚BTC Markets交易所的加密货币分析师Rachael Lucas表示,BTC跌破60,000美元阻力线意义重大,因为这标志着许多投资者的心理障碍。如果比特币仍低于这一水平,我们可能会在短期内看到波动性加剧。加密货币最近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即将对破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Mt.Gox的债权人进行偿付,预计从7月开始,债权人将获得约142,000比特币,价值约90亿美元。大量以比特币偿还的款项将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抛售压力”,因为比特币会吸收额外的供应。

  • 美 SEC 要求法官驳回 DeFi 教育基金和德州服装公司 Beba 对其提起的诉讼

    据 Cointelegraph 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要求法官驳回一家美国服装公司的诉讼,该公司曾试图避免因过去的一次空投活动而面临潜在的监管行动。7 月 3 日,美SEC提交文件,要求驳回 Beba 和去中心化金融教育基金(DeFi Education Fund,简称DEF)于 3 月 25 日提起的诉讼。该诉讼请求沃科地区法院的一名法官裁定,Beba 公司发放的同名代币并非证券。然而,美 SEC 认为该诉讼“为时过早,且基于一项虚幻”的政策。

  • MicroStrategy比特币持仓目前浮盈回落至约50亿美元

    随着比特币价格短时跌破58,000美元,现报价58,940美元,MicroStrategy比特币持仓浮盈回落至50.11亿美元。截至2024年6月20日,MicroStrategy持有226,331枚BTC,平均价格为每枚比特币36,798美元,价值约83.3亿美元。 5月21日,MicroStrategy比特币持仓一度浮盈达77.34亿美元。

  • Cointime 5月25日要闻速递

    1. 英媒:钱志敏案6.1万枚比特币或归英国警方和内政部所有

  • HashKey Capital:拟与监管机构沟通以太币现货ETF及质押产品在港发行的可行性

    HashKey Capital合伙人黄咏欣表示,在积极探索以太币现货ETF及质押方向,希望借此为散户及机构投资者带来更多投资方法,释放资本流动性。 她表示,HashKey Capital亦会跟监管机构沟通产品在港发行的可行性,同时会做好准备提供最佳产品方案。 另据一业界人士表示,现有技术已可支援到质押,但主要问题在于风险控制的监管,例如质押利息保存风险及责任等。 彭博社此前披露香港证监会正考虑允许以太币现货ETF质押(staking)最近数周提交计划书后已与相关ETF发行商讨论透过持牌平台质押,但未有明确时间表。 如果以太币ETF质押获批或可带动香港虚币ETF的需求,再次领先美国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