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傍晚18:30(UTC+8),在比特币触底反弹、市场整体回暖的背景下,ACT代币却逆势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断崖式暴跌”——从约0.19美元急速下挫至0.0843美元,跌幅超过55%。短时间内的剧烈下跌不仅引发投资者恐慌,也迅速点燃了市场关于“项目方跑路”或“操盘清仓”的各种猜测。

这场暴跌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谁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谁又是受害者?本文将带你梳理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呈现各方的回应与市场的深层次反思。
突如其来的暴跌:市场措手不及
ACT代币的暴跌发生在市场情绪整体偏暖的时刻,显得尤为突兀。币价在几分钟内腰斩,令投资者猝不及防。社群内迅速传出诸如“项目方跑路”、“做市商出货”等猜测,市场陷入恐慌情绪。
项目方紧急回应,承诺调查
面对质疑,ACT项目社区账号在暴跌当晚发布声明称,已注意到当前情况,团队正在积极调查,并与合作伙伴制定应对计划,承诺将尽快提供更多更新信息。不过,声明中并未明确暴跌的具体原因,未能完全平息市场的焦虑。
Wintermute被点名,CEO公开澄清
市场恐慌之际,知名做市商Wintermute成为舆论焦点。部分投资者怀疑其操纵市场,导致ACT暴跌。对此,Wintermute创始人兼CEO Evgeny Gaevoy第一时间在社群中作出回应,强调公司并未参与暴跌前的抛售,仅在价格剧烈波动之后进行套利操作,属于正常市场行为。
他还表示,自己正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愿意协助厘清真相。Wintermute的迅速澄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市场对“幕后黑手”的猜测。
KOL Benson Sun:导火索是币安的杠杆限制调整

加密KOL、原FTX社群合伙人Benson Sun在X平台(前Twitter)上发布的分析,成为市场较为认可的技术性解读。他指出,ACT代币的暴跌,直接导火索是币安在短时间内两次调整杠杆仓位限制:
- 3月31日,币安首次下调ACT的最大杠杆仓位;
- 4月1日15:32,币安再次发布公告,将一倍杠杆最大仓位限制压缩至450万美元,并于同日晚18:30正式生效。
这意味着,做市商和大户仅有不到3小时的时间来调整仓位。Benson表示,有部分做市商的仓位超出新规限制,导致系统自动市价强平,引发了合约市场的价格崩盘。由于合约与现货形成巨大价差,现货市场也遭遇同步抛压,进一步放大了跌幅。
他批评币安在修改杠杆规则时未充分评估风险,也未给予市场足够的缓冲时间,认为作为行业龙头,应承担更高的信息披露与风险预警责任。
币安回应:未发现恶意获利账户

事件发生后,币安官方发布了初步调查结果,披露关键交易数据:
- 三位VIP用户共出售了价值约51.4万美元的ACT现货;
- 一位非VIP用户转入大量ACT,并以市价卖出约54万美元;
- 暴跌引发期货仓位连环清算,波及其他低市值币种;
- 截至目前,尚未发现任何账户从此次暴跌中明显获利;
- 由于ACT代币已完全流通,平台本身无法干预用户的交易行为。
币安强调将继续调查事件起因,并承诺若发现异常行为,将及时公布。
市场分析:大户“投降式”砸盘是主因?
资深加密分析师@bwenews在社交媒体上提出另一种视角。他认为,这场暴跌可能并非“黑天鹅”,而是早有伏笔的“投降式出逃”:
“过去数月,几个大户在合约市场维持高杠杆仓位,试图控盘拉升ACT。但市场环境整体低迷,资金迟迟未能跟进。此次币安再度压缩仓位限制,成为他们选择放弃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bwenews看来,这些大户意识到难以维持控盘局面后,选择一次性清仓,宁可承受损失也要快速脱身,从而引发连锁崩盘。
行业反思:透明、风控与市场稳定性缺失
ACT暴跌事件成为整个加密行业的又一警钟。它暴露出几个关键问题:
- 交易所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币安在短时间内连续调整重要合约规则,未给予市场足够反应时间,引发系统性冲击。
- 小币种流动性脆弱:ACT作为中小市值币种,受单一仓位或事件影响极大,容易形成“踩踏”效应。
- 信息不对称与恐慌传播:缺乏即时、清晰的信息披露,使得谣言与猜测迅速扩散,加剧市场恐慌。
所有评论